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育动态 > 教育广角
 
【小知识】跟白居易学写作 文章传播快又广
 

   白居易的诗作大部分浅白易懂,据说连民间普通的老婆婆都听得明白。他的诗歌是为现实服务的,从这段话可见一斑:“有可以救济人病,裨补时阙,而难于指言者,辄咏歌之”,能够于现实于人民有作用,而一般文体又一时难以描述的,他就用诗歌来表现,可见能够反映现实是他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。

  当然,反映现实,接地气,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做到的,需要高超的艺术手法,而贴近文化传播规律就是了不起的艺术手法,下面,我们从他的名作举例说明。

  《长恨歌》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以及事件很宏大,张力很强,很难把握,它以安史之乱为中心事件,前前后后人物众多,事件繁杂,无论是广度,还是深度,都是一部大历史。

  而用一首诗去表现以上内容,就相当于用一篇不足一千字的通讯去报道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风云,由此就产生了表现内容和诗歌容量的矛盾问题,装内容太多了,会冗杂;装内容太少了,会单薄。好的新闻通讯,不一定面面俱到,它要会选择场面,突出画面,展示细节。

  白居易选的角度很得当,他避开一切的政治军事大事件,而是从一个女性的命运去着笔,“杨家有女初长成,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一幅青春靓丽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历史事件的距离。试想如果将文笔拉得很远很远,从张九龄开始下笔,写藩镇制度的设置,唐代边关政策的演变,画面虽然宏大,可读者们已经远远地走开。

  因此,表现重大题材,不一定马上就展现风云变幻的画面,可以从一个人物的特写入手。当然,这个人物不是普通人物。如果选取一个普通人物,关注度低,读者也会失去看下去的兴趣。

  接下来还是画面,重点在华清池沐浴,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”,“骊宫高处入青云,仙乐风飘处处闻”。大唐的盛世,天下的安康,以及统治者对于危机的疏忽,都通过杨贵妃沐浴、歌舞的画面表现出来,不着一字,却信息满满。整个大唐几十年的发展史,通过一个女性的面貌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,避免了枯燥,又能提起粉丝的兴趣。在当时历史的舞台上,杨贵妃才是最博眼球的。

 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史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戛然而止,接下来唐玄宗逃往西蜀,再接下来是叛乱暂时平定,唐王朝回到长安。这期间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大事,经过了多少翻天覆地的转折,得有多少背景要交待。高明的白居易很会节省笔墨,关于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,作者只是在华清宫的歌舞后面忽然来一句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”,将历史的突变和当时华清宫歌舞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,“渔阳鼙鼓”暗示着历史事件发生,“霓裳羽衣曲”暗示着大唐歌舞升平的日子再也没有了,短短两句诗,将历史背景全部交待清楚,而且不显得突兀,实现了自然过渡。再如唐玄宗在西蜀逃难,经过了郭子仪、李光弼等人的力战,终于赶走安禄山的叛军,唐王朝回到长安,整个转机就用了一句:“天旋地转回龙驭”,至于长长的一部军事史,就在七个字当中省略了,接下来就是“到此踌躇不能去”,马上切换到回长安的画面。

  这两个地方之所以转换这么快,是因为要立即回到文章的中心画面:李杨之间的爱情。要突出画面,就必须省略线索。在简单交待安史之乱发生之后,马上出现马槐坡的画面:“六军不发无奈何,宛转蛾眉马前死;花钿委地无人收,翠翘金雀玉搔头。”因为诗歌重点要突出李杨的悲剧。在简单交待了历史发生重大变化之后,又呈现了一幅零落伤感的画面,“芙蓉如面柳如眉,对此如何不泪垂”。

  转折的快捷,是为了腾出笔墨展现画面,整部《长恨歌》其实在某个程度上就是杨贵妃的个人命运史,背景的淡化就是让画面更丰富,更精致。因此,我们在表现历史或显示大题材时,以什么为背景,以什么为画面,对于传播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。当然,也不能一味强调传播效果,要看所针对的受众,所要表现的主题。

   

《琵琶行》:以别人的命运表现自己的情感

  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,心情比较沉郁,期间写了不少诗作,但是有意思的是,这些诗作里,却是一首写琵琶女的诗最有名,而且到了与《长恨歌》并驾齐驱的地步。通过叙述别人的命运,而抒发自己的情绪,借他人之事发自己的感慨,这种手法确实奇妙。

  关于《琵琶行》的艺术亮点,很多人知道,主要是利用形象的画面,去表现难以名状的乐曲,例如“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,用珠玉落盘来描述“错杂弹”的效果;再如“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暂歇”,用泉水被冷冻来概括琴弦一度凝涩的状况。这已经是众人所知,不足多说。

  其实,大家可能没有想到的是,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弹奏的过程当中,他产生了代入感,从现场而言,是琵琶女在弹奏;从心理而言,是白居易在弹奏。无论是“幽咽泉流冰下难”,还是“凝绝不通声暂歇”,抑或“别有幽愁暗恨生”,其实就是白居易内心的沉抑、彷徨和无奈;再如“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”,表面上是琴弦的激烈张扬,其实是白居易内心的激动和愤懑。音乐会的技术主角是琵琶女,心灵主角是白居易,在演奏声中,白居易就是琵琶女,琵琶女就是白居易,二者浑然一体,于是这句话冲口而出: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。

  白居易借琵琶女的琴声,浇自己的块垒,琴声越是描摹得生动,白居易的心境就越表现得细致深入。因为白居易的命运轨迹到底如何,普通读者可能不太关心,但是一旦和优美动听的琴声结合起来,而琴声又具有画面效果,就有了艺术效应,白居易的命运蹭上了艺术这趟车,传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。利用看似和自己不相关的事物,例如别人的命运,一场音乐会,一个故事,来表现自己的心声,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,也算是借东打西的战术吧。

  《白云泉》:用自然景物比喻人格

  前面两篇都算是诗歌中的长篇鸿制,其实,白居易也会在小诗小文当中,用极强的画面、深刻而好懂的思想,来表明自己的心志。例如《白云泉》:“天平山上白云泉,云自无心水自闲。何必奔冲山下去,更添波浪向人间”。从一泓泉水的动态,形象地展现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、品格的影响。水在山中时的无心自闲,奔流到山下去之后的波澜,正好和一个人尚未谙世事时的淳朴,走入社会后变得复杂的状况相融合。人的成长史很复杂,很漫长,但是怎么去表现呢?白居易用浅浅的一汪泉水就说清楚了。

  因此,透过白居易的作品,我们得知,使用画面,借用他物,来表现自身的心情,体现一个主题,是值得借鉴的一种高明的文学手法。

[加入收藏] [打印此文] [关闭]
今日访问:
总访问量: